首页 > 时尚 > 商讯 > 中国有哪些时装周?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时装周吗

中国有哪些时装周?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时装周吗

2017-05-11 11:42 来源:周末画报

  如火如荼的“四大”(纽约、米兰、伦敦、巴黎)国际时装周结束之际,中国各地时装周也逐一拉开了帷幕。3月18至25日是深圳时装周;紧接着北京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则在3月25日到31日举行。上海时装周于4月举行……迄今为止,中国每年举办时装周的城市已经不少于10个:大连、宁波、青岛、杭州、成都、哈尔滨、重庆、厦门、深圳……

  平台牵线助长国内品牌和本土设计师

  诞生于1997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与2001年的上海时装周,算是国内两个最老牌的时装周。虽然业内对这两个平台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兄弟杯”(现“汉帛杯”)和“中华杯”设计大赛曾经挖掘了吴海燕、马可、王一扬、武学凯等一批日后成为中国服装业中流砥柱的设计师。另外,这些平台也曾推动了设计师与企业合作,让曾把自己当作艺术家的设计师们体验了商海的残酷性。在早期国家体制相对封闭的期间,也正是因为这些平台的牵线搭桥,中国的设计师们才得以与海外有了交流。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交流形式仅限于文化而非商业层面,但这些交流拓宽了设计师们的眼界。总之,中国国际时装周与上海时装周对中国本土设计师及品牌的成长功不可没。

  中国国际时装周开幕酒会在751D·Park七九罐举办

  不过浏览其他近10年内发展起来的时装周官网,都跟风似的定位于现今发展势头看似迅猛的新锐设计师。虽然推崇新锐设计师不算什么错事,但是当十几座城市的时装周都定位于设计新人,会令人质疑这些时装周更像是为了响应支持“创意产业”的号召而作。而明眼人都知道,响应国家号召,就有可能获取更多社会与经济资本。

kknhuang_1459222101827_80.png

  旭化成·中国时装设计师创意大奖——刘思聪作品发布会

  政府主导是一把双刃剑?

  事实上,国内绝大多数的时装周,当地政府都是主要推动者之一。客观来说,由政府主导此类活动,一向是把双刃剑。对于政府而言,时装周不仅能够推动当地时装产业发展,更在于它能够带动当地时尚、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回顾“四大”时装周的发展路径,它们之所以成为“四大”,同样离不开本地政府的推动。时装周最早由美国传奇女性Eleanor Lambert于1943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创立。如同在过去30余年中国设计师一直想打破西方设计师对全球时尚体系的垄断一样,那时的美国也一直想打破当时以巴黎为全球时尚中心的体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当时许多买家与客户无法前往巴黎订货,美国抓住了这一契机,创办了这个活动。而接下来的1950及1960年代,美国商务部为了推动美国设计师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特别通过设计师协会组织设计师去苏联、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各国“周游”、“展览”。回顾中国设计师的发展路径,政府几乎走了完全类似的路径。因此政府的参与有其积极的一面。

kknhuang_1459222116073_76.png

  应梅赛德斯奔驰交换项目邀请,来自伦敦的独立设计师品牌Mary Katrantzou亮相此次中国国际时装周

  然而十几个地方城市争相做类似定位的时装周究竟会更有利于中国整体时装产业发展?还是因为相互竞争而内耗诸多资源?而现在国内各大时装周走秀的所谓新锐设计师,大多为院校毕业生。这些尚未经历过商海历练与时间沉淀的青年人,走几次时装秀,参加几次showroom,再加上媒体的渲染与平台所带来的光环,即可能让他们误以为有人叫好就必然叫座。虽然伦敦时装周也定位于新锐设计师,但是其背后有相对成熟的后期孵化及扶持体系——特别是欧洲国际奢侈品集团及高端时尚品牌的聚集,使得这些新人可以通过比赛、孵化器及各大集团的赞助甚至雇用,踏上更有计划的发展路径。而国内这条培养青年设计师的体系尚未成熟,那么这些青年学子走过T台后,又将如何?

kknhuang_1459222128992_62.png

  2016中国国际时装周 山花·璨秋秀场

  国际化的“四大”

  “四大”之所以成为“四大”,与其产业发展及城市国际化密切相关。这个产业包括了教育、设计师、企业家、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媒体;而国际化也意味着这些子产业同样是国际化的。对于巴黎而言,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高级定制”巩固了其成为国际时尚中心的地位;纽约则必须感谢它那曾经辉煌的“服装区(Garment District)”。这个位于纽约曼哈顿 “时装大道(Fashion Avenue)”的第32街到第41街区域,因聚集了从面料到辅料到加工厂完整的供应链,使得设计师们在创业初期可以就近完成创业资源整合。而米兰则主要得益于其周边位于北区的服装产业中心。正是这些多由家族企业构成的高端面料及手工艺制造中心,才使得“意大利制造”成为高品质的标签。而伦敦也得益于曼彻斯特(Manchester)及利兹(Leeds)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其早期为巴黎时装产业提供高级成衣制造的一段经历。而最终,这些城市,借助都市化及国际化发展,聚集了全世界最精英的人士。而这些来自各个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群,为这些城市创造了一种真正“国际化”的包容性文化体系。总之,它们都结合了当地产业优势,以及顺应城市国际化的趋势,才得以成为今天的“四大”。

  在3月下旬落下帷幕的深圳时装周

  反观国内大多数的时装周,无论当地产业优势如何,一律定位“新锐设计师”;无论城市是否国际化,一律都标榜“国际时装周”。而所谓的“国际”标签,也只是邀请几张外国面孔做评委,论坛发言,或者走秀。如果没有产业及城市的国际化,这些临时出现的外国面孔又能为中国的时尚产业带来什么?

  2016深圳时装周 DSFEMER 街头时尚混搭运动风

kknhuang_1459222365186_49.png

  2016深圳时装周 Janet Chen

  国内的时装周们似乎也没有注意到,它们一向视为榜样的“四大”时装周正在遭遇前所未遇的颠覆性挑战。近2个季节,不断有品牌宣称要颠覆传统时装周模式。另外,随着人们对环保及劳动力不公问题的关注,在欧美各国,例如美国波特兰、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柏林都推出了“可持续”或者“绿色”、“道德”时装周。总之,举办时装周本没有错。但是举办什么样的时装周及为什么举办时装周很关键。而跟风行动一向导致的结果无非两种,要么在相互厮杀中被淘汰;要么自我放弃。而最终,浪费的不是企业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联系方式|撤稿声明